钢。”
邓小平:“不!现在就下厂子看看。”
沈书记等听后愕然。
鞍山大街
一辆面包车快速行驶在马路上。
化人面包车内:
邓小平:“现在,全国人民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,但是还心有余悸。方才,你这个沈书记见了我第一句话,就是向我作检查,生怕我拿掉你的乌纱帽,对吧?”
沈书记尴尬地:“没、有……”
同车的人忍不住地笑了起来。
邓小平:“至少是心有余悸,对吧?”
沈书记:“对。”
邓小平:“鞍山是中国出了名的钢都。要发展钢铁事业,第一条就是不要设‘禁区’。‘禁区’的害处是使人们思想僵化。讲真话的不一定是反革命,顶多是思想错误。但不许人民讲话,框住人们的思想害处极大。”
沈书记:“对,对。”
邓小平:“今天,鞍钢派谁陪同我参观?”
沈书记:“老夏。”
邓小平:“马工程师解放了吗?”
沈书记:“解放了!他将参加汇报会。”
邓小平指着牟记者:“你们认识她吗?”
沈书记:“认识。他是我们原吴副厂长的爱人,是知名的大记者。”
邓小平:“我听牟记者说,他和吴副厂长还有一个儿子在鞍钢,是吧?”
沈书记:“是!”
邓小平:“你们要安排好他们母子见面。同时,我也要见一见吴副厂长的这位遗孤。”
鞍钢七号高护
从上摇下:约三十米的七号高炉屹立在厂房中。
热浪卷着灰尘扑面而来,大有扬沙之感。
满面汗水的炼钢工人忙碌着炼钢。
头戴柳条帽的邓小平驻足高炉旁边,认真地察看这座又高又粗的七号高炉。
老夏在一旁介绍:“这座七号高炉,是由原来的七号、八号两座高炉合并建成的,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高炉,也是我们鞍钢实行技术改造的产物。”
邓小平:“厂里现有几座高炉?年产量是多少?”
老夏:“现在全厂共有十座高炉,年产六百四十万吨。”
邓小平:“这座七号高炉最大?”
老夏:“对!我们准备继续把小高炉改造成大高炉,到时可以达到可供一千万吨钢所需要的铁产量。”
邓小平:“你们打算怎么个改法?”
老夏:“利用高炉检修期间进行改造,坚持改造不停产,不减产。”
邓小平:“这样好!老企业改造大有希望。”
炼钢工人高兴地向邓小平打招呼。
牟记者跟在邓小平的身后,拿着笔和本记录着。
邓小平:“你们一定要爱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一定要把炼铁这个环节抓好。”
沈书记:“是!”
鞍铆工厂
邓小平一边走一边说:“我看了欧洲和日本的一些材料,年产一千五百万吨钢,三万人就够了。可你们呢?……”沈书记跟在邓小平的身旁:“比人家多很多。”
邓小平:“怎么办呢?”
沈书记:“我们准备实行挖潜措施,将生产人员减到九万至十万人。减下来的人员,一部分由我们自己消化,另一部分人支援外地。”
邓小平:“可以支援就要动工兴建的上海宝钢。”他抬头看了看烟尘笼罩的天空,“鞍山的污染太严重了!”
沈书记:“这一直是困扰鞍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。”
邓小平沉重地:“像这样严重的污染环境,会把现代化仪器、仪表都搞坏了,非下大气力治理不可。”
第十二集01(4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